一、品种选择
宜选择产量高,抗病、优质的早熟茄子品种,如紫王、南粤王、台优等品种。
二、播种
长江以南地区一般于11月中下旬播种,4月上中旬定植。温室或温床育苗,播种期可推迟到12月中、下旬。东北地区可于1月中、下旬温室或温床育苗。发芽率高的种子每亩用种量为15-20克。药剂浸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1小时。催芽在种子充分吸胀后,用干净透气的纱布或毛巾包好保湿,置于25-30℃条件下催芽。3-5天种子即可出芽,50%左右的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三、整地作畦
选择三年内未种过茄科蔬菜的田土,于头年秋冬季深耕晒垄。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600-1000千克,优质复合肥50-60公斤作基肥。在定植前,每亩再施入适量的腐熟堆肥,堆肥填入定植穴内。
茄子作畦因地区及土壤质地而有不同,南方多采用深沟窄畦方式,一般畦宽1.3—2.O米,沟深20—30厘米,津京地区一般做成小高畦,畦高10一15厘米,宽60一65厘米,用90—100厘米幅宽的地膜覆盖,栽两行。东北则先沟施肥料,而后做成宽50厘米的垄,每两条垄耧平做成1米宽的小高畦,采取条开沟的方法,一畦定植双行。
四、定植
茄子的定植期,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及育苗情况而定。春季、秋季均可定植。为争取早熟,在不致受冻害的情况下应尽量早栽。采取地膜覆盖栽培时,无论垄栽或畦栽,均需精细整土,铺膜要绷紧,四周用土压平,以防风吹而发生撕裂。
茄子根系再生能力弱,定植时应尽量带土移栽,最好采用容器育苗。要趁晴天定植,忌栽湿土,湿土移栽缓苗慢,难发新根,不易成活。茄子是一种高产蔬菜,单位面积产量是由每亩株数、单株果数和单果重三个因素构成的。合理密植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密植的程度依植株的生长状态和土壤肥力水平而定。密植能较早达到合适的叶面积指数,因此,早期产量较高。生产上,早熟品种每亩需栽2200-2500株。
茄子的定植方法,南方各地大多采用先开穴后定植,然后浇水的方法。茄子定植不宜过深,以与子叶节平齐为标准。
五、追肥
茄子的生长期长,枝叶繁茂,需肥料较多,而且很耐肥。追肥要根据各个不同生育阶段的特点进行,约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成活后至开花前 此阶段追把以“促”为主,促使植株生长健壮,为开花结果打基础。一般在茄子定植后4—5天,秧苗缓苗成活后即可追施粪肥或硝态氮化肥提苗,浇施化肥4-5次。宜淡肥勤施,一般结合浅中耕进行。晴天土干时,开花前,单独浇施1次硝酸钙或叶面肥,(钙肥要单独施用,不能与其他化肥或碱性农药混用!);移栽15天后,叶面需增加氮磷钾肥,又要补充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阴雨天要看天施肥。每隔3-5天追肥一次,一直施到茄子开花前。
(二)开花后至坐果前 此期以“控”为主,应适当控制肥水供应,以利开花坐果。根据植株生长倩况,如果植株长势良好,可以不施肥。植株长势差,可在天晴土干时可以浇施复合肥。若肥水不加控制,会引起枝叶生长过旺,导致茄子落花落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三)坐果后至采收前 坐稳果后,对肥水的需求量开始加大,应及时浇水追肥,肥随水浇,每亩每次浇施优质复合肥,逐步加大用肥量。
茄相继坐果膨大时,对肥水的需求达到高峰。要重施1次高钾型化肥,可随水浇施,视天气干湿情况,决定掺兑浓度。期间要单独浇施1次叶面肥。茄果实膨大时,还要重施3-4次叶面肥(可以结合病虫害防治时,与非碱性农药一起施用)。
(四)每批采收后 此时为盛果期,此期天气已渐炎热,土壤易干,主要以供给水分为主,一般以优质复合肥兑水浇施。应做到每采收一次茄子浇施一次水肥。结果后期可进行叶面施肥,以补充根部吸肥的不足,喷施时间以晴天傍晚为宜。单独叶面喷施1次硝酸钙。
六、水分管理
茄子枝叶繁茂,叶面积大,水分蒸发多,要求较高的土壤湿度。茄子的抗旱性较弱。表面看来茄子很耐旱,这是由于茄子根系扎入土层较深,能够充分利用地下水的缘故,如果下层土壤很干燥,茄子的抗旱性就非常弱。当土壤中水分不足时,植抹生长缓慢,还常引起落花,而且长出的果实果皮粗糙、无光泽、品质差。茄子的土壤湿度以80%为宜。茄子生长前期需水较少,而且南方雨水较多,不必单独浇水,土壤较干需浇水时,一般结合追肥进行。为防止茄子落花,第一朵花开放时要控制水分,茄子坐住果后,要及时浇水,以促进果实生长。茄子结果期需水量增多,应根据果实的生长情况及时浇灌。在高温干旱季节,可进行沟灌,但必须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一)灌水时期宜起伏以后,因那时气温较稳定,每次灌水前需掌握好天气情况,做到灌水后不下雨,避免受涝,影响根系生长,诱发病害。
(二)灌水量宜逐次加大,第一次灌水至畦高的1/2,第二次为2/3,第三次可近畦面,但不能满畦面。
(三)灌水宜在气温、地温、水温较凉的时候进行,一般于晚上10点以后灌水,天亮前排水。要急灌,急排,畦中土壤湿透后即可排出。
生产上利用稻草、麦秸或茅草等在高温干旱之前进行畦面覆盖,可起到减少土面水分蒸发、降低土壤温度、防止杂草滋生、肥料流失、土壤板结等多种作用。覆盖厚度以4—5厘米为宜,太薄起不到应有的覆盖效果,太厚不利植株的通风,容易引起病害和烂果。长江流域,梅雨季节不宜覆盖,因雨水多,覆盖物难以保持干燥,下层茄果接触后易染病腐烂。
七、中耕培土
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多雨,土壤易板结,应及时中耕松土。中耕一般结合除草进行,以不伤根系和锄松土壤为准,一般进行3—4次。植株封行前进行一次大中耕,深挖10—15厘米,土培宜大,便于通气爽水。结合这次中耕,如底肥不足,可补施腐熟饼肥或复合肥埋入土中,并进行培土,防止植抹倒伏。植株封行后,就不再中耕。
地膜覆盖的只要保证整地、做畦和铺膜质量,膜下土表的杂草基本上不再萌生,一般不需进行中耕、除草和培土。改良地膜覆盖进入6月份后要撤膜,浇肥水后培土,改栽植沟为小高垄。
八、整枝摘叶
茄子的分枝比较有规律,叶腋发生分枝能力差,一般不必整枝。但是,门茄以下各叶腋的潜伏芽,在一定条件下极易萌发成侧枝,为了减少大量养分的消耗,改善植株通风条件,应分次抹除无用侧枝。一般早熟品种多用三杈整枝,除留主技外,在主茎上第一花序下的第一和第二叶腋内抽生的两个较强大的侧枝都加以保留,连主枝共留三权,除此外,基部的侧枝一律摘除。
控株分行以后,为了通风透光,减少落花和下部老叶对营养物质的无效消耗,促进果实着色,可将基部老叶分次摘除。如果植株生长旺盛,可适当多摘;天气干旱,茎叶生长不旺时要少摘,以免烈日晒伤果实。在植株生长中后期要把病、老、黄叶摘除,以利通风透光和减轻病虫危害。
|